大学校长迎新演讲:北大励志 清华“泼冷水”

2013年09月16日07:41  金羊网-羊城晚报
清华大学校门资料图。 清华大学校门资料图。
北京大学校门资料图。 北京大学校门资料图。
复旦大学校门资料图。 复旦大学校门资料图。
中山大学校门资料图。 中山大学校门资料图。

  大学校长迎新演讲面面观:北大励志 复旦反思功利

  大学迎新,校长讲话,不仅是一场年度典礼,更是展现校长个人魅力、宣示高校办学理念的舞台【编者按】

  大学开学,校长的迎新演讲是“例牌菜”。

  时至今日,多数大学校长已不会将开学致辞这种年度例行工作等闲视之、敷衍以对,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展现学校教育理念、办学方针、风格特点以及校长本人人格魅力的重要舞台,必精心准备力求予人以深刻印象。

  这些演讲中,有的是高屋建瓴的老生常谈,也有句句实用的“新生指南”,还有屡屡引发围观的“小清新”,内容日趋多元,效果互有长短。但关注校长的演讲,归根结底是在关注:我们需要办怎样的大学、什么样的人在办大学?

  就此,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京沪穗三地多家知名高校,发现校长开学演讲这道“菜”,其实不普通。

  【北京】

  清华:新生第一课被“泼冷水”

  羊城晚报记者 余姝

  面对数千张稚嫩的面孔,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今年给2013级的新生泼了一盆冷水。

  陈吉宁告诫新生,大学不仅有梦想、荣誉、激情和浪漫,更重要的是经历挫折和失败。陈吉宁调侃新生们可能即将面临的状况:来清华之前也许还是“梦想家”,来清华后,可能“梦”没了,只剩“想家”了。他还用“学霸”、“神人”、“大牛”等流行词汇来形容将会令新生们感到自卑和纠结的“厉害”同窗。

  作为高考的佼佼者,第一课竟然是“挫折教育”,清华的新生们怎么看?在该校bbs上,学生们的反应两极分化。有人说:新生入学正意气风发,满怀梦想,应该为他们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指明道路,而非挫败他们的热情和对新生活的一些向往。但也有新生说:“原以为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只会讲一些勉励的话。”但实际结果是让自己彻底结束了高考“胜利”后的狂欢,真正进入“清华人”的角色,“我觉得校长的这盆‘冷水’泼得正是时候”。

  “经历挫败,从挫败中学习,是一个人成长成熟的必经之路,也是大学的必修环节。”陈吉宁为新生这样总结。

  北大:延续“励志路线”

  北大校长王恩哥今年仍走“励志路线”,对新生提出希望:“做一个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人”。在致辞中,王恩哥表示,北大是研究学问、探索真知的最高学府,为此他向2013级新生提出“做好心无旁骛、一心治学的思想准备”和“要利用尽可能多的时间吸收一切有益的养分,要多去图书馆、多去自习室、多去体育场,不断健全自我的智识,不断丰盈内心的世界”的要求。王恩哥还特别强调了作为“北大人”的使命:“你们是当代青年群体的佼佼者,在实现个人发展的同时,也要考虑对科学发展、社会进步和文明传播承担更多的责任。”“树立了什么样的志向,就决定了什么样的道路;走上了什么样的道路,就拥有了什么样的人生。”王恩哥在致辞中这样说道。

  【上海】

  复旦:连续反思功利主义

  羊城晚报记者 孙毅蕾

 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今年的迎新致辞中说:“ 如果要问复旦和一般的大学有何区别,从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或许和很多大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,我想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。我们培养的人,不仅要在专业素养上出类拔萃,而且更具备非常全面的知识,并且拥有相当高尚的品德,能够引领社会走向美好。”“这就是我们复旦人常说的要关注人民的疾苦,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,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。复旦学生走向西部支教,并从那里带出了第一位复旦的新生,他今天就坐在这里。我为我们支教的学生感到自豪。”

  杨玉良2011年和2012年在复旦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,一直在反思功利主义对高校教育和社会的相互作用与影响。2011年,他引用大学生网络日志《我将如何读大学》以及《我和复旦》里揭露的“大学官场”怪现状,严斥教育功利化,同时连发三问:大学没有责任吗?大学的老师们没有责任吗?尤其是,难道我们在座的大学生们就没有责任吗?

  今年,杨玉良也向新生们指出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,他说:“你们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,你们更是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校长。”反思教育功利主义本身,其实也印证了他所说的独立思考、自由质疑的“复旦特质”。

  上海交大:不谈成功只谈做人

  2013年上海交大的开学典礼上,校长张杰先请新生全体起立,一起为父母和中学母校的师长鼓掌,感谢他们的无私付出——用实际行动体会感恩和责任。他说:“你们也许很期望我告诉你们在大学怎么做才能成功……成功是世界上最难定义的概念,它的内涵和外延因人因事而异。而且,如果你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所谓的成功,你必然会和成功失之交臂……在真正步入大学的第一天,我们不谈成功,只谈做人,做一个独立、睿智、淡泊名利、德行高尚,拥有温暖人文情怀的人。”

  2012年的开学典礼上,朱杰希望新生们在交大养成科学的精神,人文的情怀和领袖的气质。“上海交大有很多一流的专业学院,但是,对本科生,我特别要强调通识教育对领袖人才的人文情怀培养的重要。世界一流大学几百年来始终坚持不变的全人教育理念,其精髓就在于构建文理相通的知识结构,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。成功者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,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。欧洲的文艺复兴之所以对后世影响深远,正是因为人文思想的解放而促进的多学科发展。”

  编辑: 牟青

  从“战斗号角”到“官样文章”;从“炫家底”到“讲人道”

  校长演讲应有时代精神

  一位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,是其所在院校育人观念的集中体现;一批大学校长(特别是知名大学)的办学理念,则反映着一个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态度。随着时代变化,这些观念也在变迁。

  我国传统教育的理想人格是“内圣外王”,培养人才的最高目标是“帝王之师”,因而倡导“学而优则仕”。这种“官本位”的教育,是以政治伦理价值取向为核心的,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,偏重于旧的伦理道德,忽视人的自由选择和个性发展。

  有鉴于此,北大校长严复提出教育必须从德、智、体三方面提升学生素质,实现全面育人。“五四”运动前后,蔡元培在严复的基础上,提出“德、智、体、美、群”五育并举的主张,“德育”放在了首位。清华“终身校长”梅贻琦认为学校应该培养“人”,而不是“机器”,强调做学问与做人应该统一。90多年后,这些话都还不过时。

  新中国成立初期,大学生在开学典礼听到的往往都是战斗号角。在1962年迎新会上,清华校长蒋南翔强调“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大学,要培养红色工程师、社会主义的建设者,要求又红又专”。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,校长们对大学生的期望是成为忠实于共产主义事业,艰苦奋斗、忘我劳动的工人阶级的战士,这在当时的学生中获得了极大认可。

 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,激昂的号角逐渐被平淡无奇的官样文章取代。这一时期,试图给大学校长更多办学自主权的校长负责制改革试点暂停。大学校长们打起了官腔,开学典礼也和机关会议别无二致。有人这样总结这一时期的校长致辞:开学典礼上是“欢迎加几点要求”,毕业礼则是“欢送加几点希望”。校长们的发言居高临下,面目模糊。

  在最近十年中,市场竞争浪潮波及高校。校长们在迎新时有了新内容:“炫家底”。北大校长许智宏在2005级开学典礼上历数北大优秀学者,从老校长严复、蔡元培,哲学大师冯友兰、张岱年,到杨振宁和李政道。清华校长陈希则在2006年迎新时强调该校著名教授、两院院士、诺贝尔奖、图灵奖获得者数量。这种演讲风格,至今还在不少大学校长的讲稿中流行。

  近两年来,校长演讲的重点开始逐渐回归到学生本身。2012年,清华校长陈吉宁寄语新生“学会做人;学会独立;珍惜青春”,北大校长王恩哥今年则要求学生“做更好的自己”。有教育专家认为,教育本就应该回归到人自身的发展,尤其是高等教育。其显著成果不是为国家培养了多少硕士博士生,而是学生这个“人”在校园里能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,其潜能是否被发掘,是否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。

  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功利性的,而在于帮助受教育者了解自己,发掘自己,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。这种理念,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已经连续三年在开学典礼上反复强调。

  羊城晚报记者 余姝

  广东部分高校开学典礼略显平淡

  校长演讲有“套路” 中规中矩缺“亮点”

  羊城晚报记者 陈强 林世宁

  “晒家底”还很流行

  广东高校今年开学典礼上的校长致辞,总体上中规中矩,鲜见亮点,同时也有规律可循——首先回顾学校悠久历史,再展示现今成就,希望学生引以为自豪。

  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的开学致辞很简短:“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,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想,成功进入了令当代青年向往的中山大学学习,学校祝贺你们”,并称“建设文理医工各具特色融合发展,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,是中山大学的战略目标,也是每个中大人的理想追求。”

 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王迎军总结该校60余年的办学历史与成就,告诉新生们:华南理工大学有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学习、研究、探索和发展的一流平台;有通达科学和真理的殿堂,以科学精神和无私大爱育天下之英才的优秀教师队伍;更有着代表先进的社会文化、上进的精神追求和高尚的道德风范。

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是高校致辞“潮流派”代表人物之一,今年6月24日的毕业典礼上,仲伟合“金句”不断、“潮语”迭出,如“谁的青春没有被风吹过”、“明智为高,知足为富,豁达为帅,纯净为白,心灵为美。这样的高帅富,白富美,广外制造”等等。但今年的开学致辞却十分“内敛”、“乏善可陈”。

  有教育专家认为,说“成就”,实际就是在说竞争力,希望借此建立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、归属感。但很容易就流露出一丝功利色彩,反而是不利于创建情感共同体。“所有学生都希望学校有成就,但即使没有成就或没有大成就,那也是母校。”

  “提忠告”还是主流

  诉说完校史和成就后,校长们往往进而向学生们提出希望。

 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刘鸣在今年开学典礼上说,学生要胸怀梦想,志存高远;要勇于实践,丰富阅历;要强健体魄,身心和谐。要开拓进取,勇于创新,创造更加美好幸福的明天。

  中大校长许宁生则表示,“学校倡导‘人心向学’,强调同学们要‘人心向学习’……把增长知识、追求学术、学好本领、为国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。”“愿你们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贡献自己的力量!”“愿你们胸怀伟大理想,艰苦奋斗,学业有成,早日成为一名对祖国建设事业、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大有作为的中大人!”

  暨南大学校长胡军对新生的希望相对更具体些,他提出了“四个Learn”:要Learn to be(学会做人)、 Learn to learn(学会学习)、 Learn to do(学会做事)、Learn to together(学会相处)。

  王迎军希望本科生除了课堂,还要去图书馆、去研究室、去实习基地,到那里去读书、思考和实践;还要多向老师们请教,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人格修养,体会和践行华工精神,用大学之道塑造健全的人格。她希望研究生新生“第一要立志”,“第二要创新”,“第三要规范”。

  这些话固然都正确,但都是从长者或教育者的角度抽象说理,能否在大学新生中收到良好效果,则殊难预料。

  何谓大学

  “大学者,研究高深学问者也。”96年前,北大校长蔡元培在就职典礼上说的这句话,词浅意深,成为现代大学理念的世纪之言。

  纵观历史,蔡元培、梅贻琦、张伯苓、胡适等备受尊崇的校长们,都在开学典礼上留下过隽永、深刻的言论。而这些言论,又都跟“何谓大学”有关。

  清华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梅贻琦说:“所谓大学者,非谓有大楼之谓也,有大师之谓也。”梅贻琦强调,办大学的目的有二:一是研究学术,二是要造就人才。南开著名校长张伯苓把自己办学的目的用“公能”二字概括,意在培养学生“爱国爱群之公德,与服务社会之能力”。这些词句虽然简单,却切中“大学”的要义,至今仍有现实意义。

  无独有偶,接替顾秉林的清华校长的陈吉宁,在去年的就职演说中也提到了“大学”的定义。这位年轻的校长表示:“大学不在‘大’而在‘学’,在于学生、学者、学术、学风。”

  这些讲话表述各异,主旨却始终如一:学生在大学如何做学问;如何更好地回馈社会与国家。

  编辑: 牟青

(原标题:大学校长迎新演讲面面观:北大励志 复旦反思功利)

(编辑:SN094)
分享到:
保存  |  打印  |  关闭
猜你喜欢

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

  • 新闻北京摔死女童嫌犯翻供:不知摔的是婴儿车
  • 体育皇马宣布续约C罗5年 年薪超梅西世界第1
  • 娱乐李亚鹏回京与王菲回同一个家 不提离婚
  • 财经人民日报刊文:保险公司养老不靠谱
  • 科技芬兰人的诺基亚:总部以PPT著称
  • 博客韩国强制扣留的豪华中国邮轮啥样
  • 读书外戚正史:历史上真实的年妃与年羹尧
  • 教育高中规定同性学生交往过密停课罚钱